我县政协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浏览次数:3964 发布时间:2007-05-25
|
|
我县政协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近日,寿县政协在提交市政协的一份《社情民意》中强烈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改变“后继乏人”和“人亡艺绝”现象。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现基本查明的有: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寿春紫金砚制作技艺、寿州锣鼓、正阳关“肘歌”、“抬歌”、三月十五四山古庙会、寿州大鼓、淮词、花鼓灯、老婆歌、宝卷和“大救驾”制作技艺等,品种多,分布广。其中前四项:《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寿春紫金砚制作技艺》、《寿州锣鼓》、《正阳关“肘歌”、“抬歌”》,已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次于黄山市,和黄山市的屯溪区并列全省第二。其中《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正阳关“肘歌”、“抬歌”》,2005年已作为安徽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努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寿县政协在调查中发现:正阳关的“肘歌”、“抬歌”,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使正阳关失去了往日淮河中游交通枢纽和商业港口的重要地位,昔日正阳关码头帆樯林立、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的情景已不存在,支撑这些传统表演艺术的经济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商贸业的萧条,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出外谋生。尤为突出的是:①搬运业的萧条,搬运工人减少,能顶“肘歌”的人越来越少,而大多数人外出务工,遇有演出,人员难以凑齐。②独生子女娇贵,敢登高表演的少儿越来越少,加之家长担心和反对,小演员难找。③传统手工业萎缩,能打铁件、能扎亭歌的能工巧匠、锣鼓手和乐手越来越少,技艺几乎失传,后继乏人。④与发达地区比,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精彩的传统节目,没有表现出来,使正阳关“付歌”、“抬歌”的艺术魅力受到很大影响。
寿州锣鼓也因:1在现代条件下,一些开业庆典多采用军乐队、电声乐队和歌舞代替传统的锣鼓演奏,使得过去节庆活动中为主的锣鼓人从主导地位上退下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变化;②会敲锣鼓的多是中老年人,许多老艺人已先后谢世,真正精通锣鼓又有能力的传授技艺的人就更少。过去动辄十几个、几十个锣鼓队一起演奏的场面,已不复再现。③如今的年青人对锣鼓很陌生,以为陈旧、不时髦,羞于学习,都学电子琴和钢琴等乐器,使得锣鼓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后继乏人,濒危状况一时很难改变。
为此,寿县政协建议:
1、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增强保护的意识。
2、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和资金的投入,要制定相应的保护工作。
3、要加强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之间的密切配合,摆正在保护工作中的位置,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
4、要注意培养和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创造必要和有利的工作条件。今后的保护和申报工作要做到:①抓住根本。保护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支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将技术和经验传承下来。②抓住关键。要建立传承基地,开办培训学校,广泛发动爱好者,积极参加培训保证后继有人。③抓住基础。关心爱护能工巧匠和乐手,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通过一定途径,将技艺传承下来。④抓住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奠定保护基础,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