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2 发布时间:2025-04-10 |
在淮南市的寿县安丰镇,一个名为"巧姑娘公益工作室"的民间爱心组织正悄然绽放温暖之光。这个由寿县政协委员、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仇巧巧发起的爱心公益团队,虽成立仅月余,却已编织起一张跨越千里的爱心网络。她们创新性开展以“旧衣重生”、“物资循环”的新模式,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边疆困难群众等群体送去别样的温暖。
医者仁心跨界公益:从白衣天使到乡村振兴
2012年,仇巧巧从安徽医科大学护理本科专业毕业,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她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在中科大附属医院工作的8年间,她亲眼目睹了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困境:有的患者为了治病生活窘迫,有的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无人看护,还有孤寡老人因缺乏陪伴而生活艰难。这些画面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也让她开始思考:除了治病救人,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2020年,仇巧巧与丈夫吴然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省会城市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寿县安丰镇创业。两人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创业的激情,创办了安徽亮中亮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坚果加工与销售。仇巧巧将医疗管理的精细化思维注入企业运营中,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产品质量。很快,亮中亮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和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当地规模企业,拥有21项专利、12个注册商标,并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然而,仇巧巧的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说:“在医院工作时,我看到的是病痛带来的苦难;回到家乡后,我看到的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生活中的无奈,这些经历让我产生了做公益活动的念头。”
公益之路:从个人善举到团队力量
仇巧巧的公益之路与亮中亮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安徽省首批援疆企业,亮中亮公司年采购新疆农产品近3000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在新疆阿克苏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投资建设坚果加工厂,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就业;公司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作为淮南市青联委员、寿县政协委员和安丰镇妇联副主席,她连续多年慰问当地敬老院,累计为老人们送去价值数十万元的年货和慰问品;她资助12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圆梦校园;她租用安丰镇甲贝村和茶庵镇精神村的扶贫车间,带动60余名低收入人员就业,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她第一时间捐赠3000余只口罩支援抗疫一线;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她都会走访慰问参加过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老兵,为他们送去温暖与敬意。
今年3月,仇巧巧整合企业青年骨干力量,正式成立了“巧姑娘公益工作室”,积极发动企业员工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衣服、书籍、玩具等闲置物品,经过整理、消毒,转赠给需要的孩子和老人。“我们虽然刚刚起步,始终坚持透明公益的原则。”她指着工作室写得密密麻麻的捐赠登记本说,“每一件捐赠物品的来龙去脉都有详细记录,确保爱心不被辜负。”
旧衣新生的绿色公益实践
走进位于亮中亮公司的公益工作室,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清洗区、消毒区、缝补区和分类区。志愿者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有的在仔细检查捐赠衣物的完好程度,有的在用缝纫机修补破损处,还有的在为衣物进行最后的消毒处理。
该工作室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一系列短视频,意外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工作室已收到衣物、书籍玩具数百件,还有不少捐赠的快递正在路上。更难得的是,工作室依托亮中亮公司的物流网络,首批物资已计划运至新疆,将为边疆同胞送去来自安徽的深深情谊和祝福。
困境中的微光:当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公益路上不乏动人插曲。35岁的尿毒症患者王磊(化名)联系工作室时,本只想申请一件御寒外套,交谈后却提出想要加入工作室。他说“我每周要做三次透析,医药费负担很重,但其他时间我还想为别人做点什么。能不能教我网络运营?我可以帮你们做线上宣传。”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仇巧巧,也催生了她的新构想——筹建爱心干洗店。
“很多病患家庭为省钱,连被褥都舍不得送洗。”仇巧巧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能以低价提供洗衣服务,同时安排困难群体就业,产生收益再反哺公益事业,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构想很快得到团队的支持,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在这个强调"流量变现"的时代,"巧姑娘公益工作室"选择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善与爱心的循环:旧衣承载新暖意,受助者转身成为施助者,企业资源转化为社会价值。正如仇巧巧所说:"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这份扎根乡土的温暖实验,正孕育着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力量。(陶勇 孙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