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 县人大 县政府 县纪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关于加快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
浏览次数:281  作者: 李家明    发布时间:2025-04-10

关于加快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寿县充分利用毗邻省会合肥的优势,坚持“合肥整车,新桥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 基本情况

    一是产业基地蓄势聚能。近年把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作为“首位产业”,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专班具体抓。在县经开区核心位置规划了3.8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成了9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安徽蔚来、安徽雅虎、江苏利来等项目先后落户和拓普汽车、科博达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二是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基地毗邻合肥主城,邻近新桥机场,江淮运河新桥港位于其中,合肥S1#线加紧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已建成9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三级综合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基础教育项目竣工验收,先后引进了7所高校。新型商业综合体快速推进,餐饮、文娱服务业逐步兴起,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科创示范区稳步推进。寿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在县经开区核心位置规划了3.8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或一级供应商单独供地,如安徽蔚来、安徽雅虎、江苏利来等先后落户。随着蔚来第二品牌乐道的推出,F3工厂落户科创示范区,带动了产业链企业纷至沓来,科创示范区发展动能日益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前期项目层次不高。前期入园企业中,除达因汽车、拓普股份、劳士领、敏胜汽车等少数上市公司或头部企业外,多数项目体量偏小、技术含量偏低,存在低端同质化问题,一级供应商少。后期引进的科博达、航天锂电、太蓝电池、利来汽车等大项目,还处于建设或产能爬坡期,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是产业特色尚不明显。相比较宁国的汽车橡胶密封件、庐江的动力电池材料等基地,寿县已入驻的企业在产业图谱中分布较散,既有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也有汽车内外饰件、五金件和橡塑制品等。就单个产品而言,规模和影响还显不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园内企业尚未形成上下游的协作关系和集群化发展。

    三是整零配套不够密切。合肥市聚集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汽、长安等一批整车企业,淮南也引入了德力、陕汽等商用车整车企业。目前已入驻我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主要为蔚来汽车配套,达到16家。只有托普等少数几家企业进入了比亚迪的供应链,与大众、奇瑞、江淮等车企配套不多,关联度不大。

    四是示范区合作有待深入。新桥科创示范区虽然开局良好,但基本上由合肥市主导。淮南寿县只有少量人员负责征地拆迁等方面工作,在经贸发展、产业招商等方面实质性参与不多,沟通协调、合作招商等机制还不健全。                 

    三、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凸显产业特色。2024年寿县经开区获批“省级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体现了省级层面对寿县基地的产业定位。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路径和目标,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引进动力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引进新型镁铝合金、压铸一体化、滑板底盘等先进材料、工艺和装备,实现与合肥优势互补、同向共进、错位发展。

    二是进一步突出招大引强。随着县经开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已进入招商选资的阶段。应主要招引符合基地产业发展方向、带动性强的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和一级供应商,对中小企业和二、三级供应商不单独供地,提供标准化厂房,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三是进一步加强整零协调。充分发挥毗邻合肥的优势,按照“合肥整车,新桥配套”的思路,在紧盯蔚来汽车的同时,由政府组织推动,加强比亚迪、大众安徽、江汽、长安等整车企业的对接,开展配套招商,精准招引一级供应商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争取有更多的零部件企业进入合肥乘用车、淮南商用车的供应链。

    四是进一步深化科创区合作。从省市层面将科创示范区合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县(区)分层次的定期会商制度。寿县选派优秀干部到科创区工作,学习合肥市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两园一区”(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寿蜀现代产业园与科创示范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联合招商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避免相互内卷,实现共赢发展。

    五是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寿县的职教资源密集度很高,已有五所职业院校建成招生。随着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对人才的需求将逐步释放。要支持引导县内外高校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鼓励高校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