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 县人大 县政府 县纪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振兴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提案
浏览次数:3313    信息来源: 黄丽娟  发布时间:2023-08-01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坚持结构优化、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就业促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但对照“乡村振兴”目标,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加以重视。

一是特色产业不鲜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优势尚未显现,缺乏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支柱产业;二是以粮食、蔬菜、皖西白鹅、板桥草席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培育发展不够充分,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生产,比较优势不明显,长期存在着同质竞争、各自为阵的态势;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对县域经济发挥发展支撑作用有限。

二是产业链条不健全。当前我县农业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发育不足,在农产品仓储、物流等环节存在断点,特别是产销结合程度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小农户分散经营和农产品集中流通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存在模式单一、规模小、同质化、经营分散、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三是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过高,农村资源变资产改革的成效不大。贷款难成为发展乡村产业最突出的堵点和痛点之一;二是农村土地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甚至不少土地闲置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三是产业项目带贫效益不明显,产业帮扶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发了之”现象,经营主体带动效果不佳。少数扶贫车间没有带动脱贫户或带动的户数很少,有的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四是产业融合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依然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上,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利润多流入销售环节。产业融合层次低,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无法产生较高的附加值。

工作建议:

  1. 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我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产品众多,要想将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利润,必须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对品牌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要综合运用广告、互联网等手段进行推广,重点打造“寿州大米”公共品牌、“八公山”地理标志品牌及“安丰塘”遗产地品牌,树立富有特色的产品形象,以此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我县乡村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2. 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要立足于我县食品原料优势,大力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质量。比如:对大米适度加工,以稻谷副产品为原料,发展米糠油、能源产品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加强与地方高校与科研所的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革新,提高精深加工的能力,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农民获利更多。
  3. 壮大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要探索采取收购、兼并、融资等手段尽可能地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小规模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壮大企业规模的方式,培育出更多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乡村产业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与普通农户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 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要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大力倡导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通过高等院校与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下乡活动,将更多、更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培养更多现代新型农民。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提升等方面更多的向乡村倾斜,吸引更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政策支撑,鼓励在外的乡土能人、乡贤积极回乡建设和创业,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
  5.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用地需求。充分挖掘利用乡镇周边存量建设用地,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各乡镇拆除现有空置厂房、学校,腾出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产业项目。推进城乡融合类村庄建设,做好村级规划修编,整合、归并零散建设用地,并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到发展乡村产业项目上,让宝贵的土地资源活起来,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动力。